浙江树人学院学报

特稿

  • 民办教育的功能假说及其政策意蕴

    王一涛;陈松柏;

    为揭示民办教育的功能定位,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基础,提出我国民办教育的功能假说及其三个推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该假说和推论的可接受性。我国民办教育主要发挥补充功能和选择功能,其功能结构取决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民办教育的功能假说及其推论具有三个方面的政策意蕴:第一,科学调减民办教育比例,在增加公办学校学位的同时引导部分低水平民办学校有序退出;第二,当补充型民办学校大量退出、民办教育占比大幅下降后,为了维持公办、民办教育的良好平衡关系,需要支持和鼓励选择型民办学校的发展;第三,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引导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错位竞争,根据民办学校的收费高低对其进行累退资助,从而维护健康的公办、民办教育生态系统,让民办教育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5年05期 v.25;No.228 1-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学科新书架

  • 《新乡贤参与家庭涉老冲突的调解话语研究》简介

    <正>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蔡晨教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22.6万字。该专著将农村新乡贤参与的家庭涉老调解实践视为一种修复式语言服务,认为调解话语可通过冲突双方人际关系的重构来实现家庭控制机制转换和社会型救济发展。该专著通过采取“以语言本体为描写模式,以语用学为解释模式”的研究范式,遵循“形式一功能—阐释”的思路,对涉老调解话语进行多方面探讨。

    2025年05期 v.25;No.2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斯里兰卡经贸概览》简介

    <正>浙江树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Pivithuru Janak Kumarasinghe教授、黄秋波教授等合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14.3万字。该专著立足于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聚焦中国与斯里兰卡不断深化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旨在为我国各界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了解斯里兰卡及中斯经贸合作的高质量读本。

    2025年05期 v.25;No.2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法国终身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简介

    <正>浙江树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李默妍博士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26.4万字。该专著紧扣终身职业教育核心议题,以法国为实践样本,深入剖析21世纪法国终身职业教育改革,并探究其“国家一个体”的双维改革逻辑:一方面立足国家发展,通过技能提升适配劳动力市场变革,助力经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扎根个体价值,既帮助公民实现职业理想,更以教育公平为支点,践行“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格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2025年05期 v.25;No.228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简介

    <正>浙江树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任佳萍博士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23.3万字。该专著借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的“质量三部曲”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探究美国在生涯与技术教育领域的质量保障政策体系、运行机制及其历史演进,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5期 v.25;No.228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民办高等教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的价值、挑战及路径

    李育林;潘君;张慧文;郭哲宇;薛应珍;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为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提供了新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重构教育生产函数的新范式、构建差异化发展的新生态及打造内涵式发展的新引擎,可缓解成本高昂、师资短缺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跃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民办高校的应用面临技术基础薄弱、制度供给滞后、主体能力失衡以及资金可持续性不足等诸多挑战。对此,可在技术端构建“云端协同—智慧网络—校本化生态—分层培养”体系,在制度端建立“政策供给—敏捷治理—协同创新—伦理安全”框架,在主体端设计“分层赋能—伦理嵌入—代际融合—协同治理”机制,在资金端创新“轻量投入—效益增值—多元筹资—智能配置”模式,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5期 v.25;No.228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基于CIPP的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刘静;于健;

    民办高等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办学质量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引导民办高校规范办学行为、聚焦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起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该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凸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具有较好的覆盖度与良好的适用性。

    2025年05期 v.25;No.228 18-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社会民生研究

  •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营造新范式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嵌入——基于浙江两类县域的比较研究

    李敢;黄新辉;张静;

    以艺术乡建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乡村叙事话语构建”探讨为目标方向,系统探究艺术乡建是否具备成为乡村营造新范式的可能性。通过对浙江德清(平原型县域)与青田(山区型县域)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发现:艺术乡建已呈现出从“艺术家自发介入”到“政府制度嵌入”的阶段性演化,其核心价值不在于空间消费,而在于以文化为媒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艺术乡建若欲超越“空间化消费实践”,需实现从“艺术植入”向“社区营造”的范式转换,推动乡村文化主体性、叙事话语与制度能力的协同演化,以期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超越线性现代化逻辑的“文化—社会”共建路径。

    2025年05期 v.25;No.228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村改居”社区干部治理能力的结构、呈现及其提升路径——以杭州三个社区为样本的考察

    陈乐敏;金卉;

    城市的有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兼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属性;社区干部在其中发挥了整合利益群体、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文化生活和管理服务社区等多种功能。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文章分析此类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干部治理能力的结构,即“思想引领力、工作表现力、外部影响力”三个主范畴及其具体构成要素;此外,通过对社区工作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提升基层干部社区治理能力的路径。

    2025年05期 v.25;No.228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经济与管理

  •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蔡海亚;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深度耦合的共生关系。文章选取2013—202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对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江苏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高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绝对差异有所增加,地区非均衡特征明显,同时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是制约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由此提出,加强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25;No.228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文化数字化赋能文旅深度融合: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赵芮;杨礼雕;

    文化数字化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最具价值的创新产物和技术实现,在文旅融合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扮演重要的战略协同角色,还是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的新质生产力。文化数字化之于文旅深度融合,并非传统数字化赋能意义上的技术应用与效能实现过程,而是一个融合了战略、生产力、技术多维价值立体介入的过程。因此,文化数字化的赋能过程必须尝试构建以战略协同、生产力要素整合、技术应用为目标的组态路径,唯此才能更好地回应数字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诉求,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2025年05期 v.25;No.228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思政与法律

  • 君子人格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自然联结中介作用

    诸凤娟;王晨珣;王财玉;

    采用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量表以及君子人格量表、自然联结量表,对1 02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试图揭示君子人格与自我超越的关系以及自然联结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君子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超越,君子人格可以通过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超越。这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重视大学生的君子人格教育,引导其通过自然联结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2025年05期 v.25;No.22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结构、测量与效果

    肖林生;林月萍;陈键;

    退役复学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校园再融入的挑战与困境。通过借鉴现有社会融入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扎根理论,构建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理论概念维度,并结合质性研究结果开发测量工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包括学业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和文化融入四个维度。运用该测量工具对228名退役复学大学生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校园再融入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业满意度、生活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正向影响。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对推动该领域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在实践层面,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测量工具的开发有助于高校科学评估该群体校园再融入状况,并据此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2025年05期 v.25;No.228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数智思政:虚拟仿真技术驱动思政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吴杨铠;冯淑娟;

    虚拟仿真技术提供的沉浸、虚拟、交互和逼真的学习环境,能够将抽象的思想与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增强其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当前,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教育面临基础资源完善保障不足、教育成效评估方法不多、技术应用多重底线受挫、师生素养应对策略欠缺等挑战。基于此,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构教育教学评估、综合保障伦理安全以及提升师生技术素养等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把握并丰富虚拟环境中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实现教育工具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2025年05期 v.25;No.228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